学术会议纪实与总结
    全国第 13 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CAD/CG )学术会议和全国第 16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CACIS )学术会议 于 2004 年 8 月 16-20 日在合肥工业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 CAD/C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 CACIS );承办单位是合肥工业大学;协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工程图学学报》;本次会议特别鸣谢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自然基金委员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
   8 月 16 日上午 8 : 30 分,开幕式 由大会主席、 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长、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江洪教授主持, 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孙金龙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向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教授在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后,盛赞会议对我国计算机领域做出的积极贡献,特别指出了这次会议对承办学校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祝愿与会代表在合肥工业大学会议期间生活愉快,祝大会圆满成功。出席会议的佳宾有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国栋、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王洵、安徽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田万龙、安徽省国资委信息中心主任李晓晴、安徽省国资委办公室主任陈家宝、安徽省科技厅产业处处长李林、安徽省发改委高新处副处长杨亚军、安徽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罗荣选,出席会议的佳宾还包括 中国计算机学会 CAD/CG 专业委员会的委员、顾问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的理事、顾问理事。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佳宾同与会代表在学术报告厅前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由大会主席、 CAD 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李华研究员主持进行大会邀请报告,首先出场的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王守觉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 “仿生模式识别与机器形象思维”,王守觉院士今年八十高寿,是年龄最大的参会代表;接着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沈绪榜研究员又作了题为“嵌入式系统芯片设计” 的主题报告,最后 国家 863CIMS主题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孙林夫教授就“ 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其发展 ”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整个上午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吸引了除代表以外的许多教师、研究生,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许多学生是在后排站着听完了全场报告。不少代表表示,组织这么多的精彩报告的国内学术会议为数不多。
   8 月 16 日下午 15 : 00 分,在学术报告厅第一会议室举行了安徽省领导和部分专家学者的座谈会,会议由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朝东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 王守觉院士、 沈绪榜院士、 孙林夫教授、 刘慎权研究员、林宗楷研究员、 李华研究员、 李晓维研究员、 顾宁教授、查红彬教授、吴乐南教授、 李思昆中将、吴泉源中将、周堤基中将、韩江洪教授、蒋建国教授,安徽省 发改委、安徽省科技厅 、 安徽省信息产业厅等单位的领导出席座谈会,大家就“数字安徽”、安徽信息化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8 月 16 日下午和 8 月 17 日上午,大会共安排了 7 个分会场报告,共有 82 人次就计算机 图形学、系统仿真、辅助设计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分组报告。
   8 月 16 日下午 17 : 00 分全体代表驱车 参观了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新校区并出席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了招待晚宴,安徽省人民政府张良庆秘书长代表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宴会上致辞,晚宴后,代表们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欧洲风情街和明珠广场。
   8 月 17 日下午 14 : 30 分,在大会程序主席、中国科学院李晓维研究员的主持下重新回到大会报告阶段,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中心查红彬教授就“三维数据的获取与几何处理”进行大会报告, 中国 CAD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雷毅教授作了题为“ PLM帮助企业产品创新协同管理 ”的主题报告, 东南大学吴乐南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图象与视频信号的智能处理”。正如李晓维研究员所指出了那样,这三位是国内学术舞台上活跃的新生力量, 报告的内容不仅代表了我国在计算机学科的 前沿动态 ,还 展示了应用领域内的 最新成果 ,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8 月 17 日下午 16 : 30 分,大会闭幕式学术报告厅主会场进行,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CAD/CG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微机学会秘书长刘晓平教授代表大会作总结报告,刘晓平教授指出: 本次学术会议的核心是“计算机应用”,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应用,会议筹备委员会自 2003 年 10 月发出第一轮征文通知后,共收到学术论文近 400 篇,包含应用领域 CAD 与智能 CAD 、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图形算法与技术、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动画、图象与图形的融合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科学计算与信息可视化、用户界面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与工艺规划、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 CAD/CAM 与计算机图形学应用、仪器仪表与检测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数据库与体系结构等相关主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经大会程序委员会通讯评审,有 240 余篇收入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会议初步推荐 70 余篇论文会后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工程图学学报》陆续发表。之后,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孟祥旭教授代表全国第 14 届 CAD/CG 学术会议承办单位、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张继福教授代表全国第 17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CACIS )学术会议承办单位分别表示了在 2006 年举行后继学术会议的决心,大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主席、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蒋建国教授还代表会议组织承办单位做工作发言,最后, 大会程序主席、中国科学院李晓维研究员宣布大会闭幕 。
   8 月 17 日晚 19 : 30 分,全体会议代表在安徽剧院欣赏了大型古装黄梅戏“长恨歌”。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CAD/CG )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 CACIS )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两年一次的全国年会已成为全国信息学科相关专业互相渗透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出席代表 163 人,其中院士 2 人,教授、研究员 56 人、副研、副教授 21 人、研究生 50 人,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通过几天的交流,大家从陌生变成了朋友,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后,全体代表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广泛而深入。这正是本次学术会议举办的宗旨和目标,在我们结束这次会议总结的时候,合肥工业大学学术报告厅门前的彩虹门上的一行字始终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大会邀请报告(王守觉)(吴乐南)
安徽省领导在开幕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备受瞩目的全国第 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及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两个重要盛会 。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 安徽省人民政府和 6400万安徽人民,对两个学术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 专家光临安徽,表示热烈的欢迎!
   安徽地处我国东部,长江、淮河横贯其间。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科技日新月异,安徽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的前景。在区位上,安徽紧邻以上海为龙头、发展势头在我国最为强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以合肥为中心, 5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5亿人口,市场容量广阔。在资源上,安徽有3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与西递、宏村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九华山是中国最神秘的佛教圣地,游客如云,香火鼎盛;还有道教圣地齐云山、南天一柱天柱山等,都是中外游客十分向往的地方;巢湖、太平湖等众多湖泊,像翡翠镶嵌在安徽1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科教方面,安徽在全国最早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家级重点高等院校。合肥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近百家科研机构研究领域广泛,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资源雄厚,一批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安徽的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但是人力成本仅有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土地成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也基本保持同样的比例。
   我相信,安徽这种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的前景,应当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振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充分利用安徽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议圆满成功!
微机应用学会理事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
           在全国第 16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CACIS )学术会议召开期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四届三次理事工作会议于 2004 年 8 月 17 日上午 10 : 00-11 : 30 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术报告厅第六会议室举行,十四位学会理事出席会议。会议由学会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刘晓平教授主持。微机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于 2002 年秋天以通讯方式举行,四届二次会议于 2003 年 9 月在全国第 15 届 CACIS 学术会议召开期间于银川举行,此次会议是四届理事的第三次工作会议。韩江洪理事长代表学会就新时期的学会工作进行了总结,理事讨论的议题还包括学会刊物质量、学会工作和总会的融合以及下届会议的举办地点等,会议决定: 2006 年在全国第 17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CACIS )学术会议的山西太原举行,学会理事、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张继福教授就会议工作进行可初步规划。
会务日记
2002 年 8 月 25 日 贵州贵阳 晚
 全国第 12 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CAD/CG )学术会议于白天正式的拉开帷幕,各地代表云集,会场人生鼎沸。此时贵阳饭店的会议室召开的是专委会会议,进行到下届会议由哪个单位承办的热门议题, CAD/CG 学术会议是全国该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自然争夺激烈,最后合肥工业大学的韩江洪校长以诚挚的态度、精彩的演讲和学校办会的实力拿下了 2004 年第 13 届 CAD/CG 学术会议的承办权,同往的我感同身受,目睹这场争夺承办权的口舌交锋,心中不由地对 2004 年的那次会议充满着好奇和期待。它能像这次贵阳会议一样宾客满朋么?学校里的那几天又该是怎样的张灯结彩呢?作为主人笑迎四方客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2003 年 10 月 20 日 安徽合肥 晨
  今天被通知会议筹备组成立了,为了 2004 年 8 月的那几天。以各种渠道发出了第一轮征文通知,我被安排 EMAIL 方式收取汇总所有的作者投稿,于是我的 FOXMAIL 里瞬时多了 6 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信箱。碰巧我们的学会 中仪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 CACIS ) 每年也会组织一次全国性的会议,所以有了全国第 16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与第 13 届 CAD/CG 学术会议 2 个会议同时举办的决定,工作量又翻一番咯,当然论文数量和会议的规模也会翻一番吧 ^_^
2004 年 12 月 10 日 合肥家中 傍晚
    回家,上网,收信,哈,有个信箱里躺着一封信,第一篇稿件编号 001 , index.doc 文档不再形同虚设,终于有了第一笔记录。我立即回复了一句:来稿收到,等待审稿后的通知,谢谢 : ) 电脑上的指示条往前前进,我的回答和心情也化为 01 信号传给了第一位作者。浏览了一会文章,突然为能提前拜读这些心血而窃喜,却也为自己负担的责任而瞬时脑袋清醒,接踵而来的每一篇投稿我都应该认真对待,视若珍宝。
2004 年 4 月 10 号 白天
    6 个信箱陪伴了我这 5 个月的学习工作生活,稿件蜂拥而至,每一个信箱都迅速膨胀, CAD/CG 会议稿件的编号从 001 到了 208 , 16 届会议的来稿也有 200 多篇,我点了下会议论文的文件夹的属性—— 210M ,如此的数量和内容我已经来不及一篇一篇的去拜读和琢磨,最近收信回复已经成了公式化机械化的劳作了,由于网络或者信箱系统的不稳定,那 6 个信箱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除了每天面对大量的垃圾邮件,很多作者总是收不到我的回复,我也担心着是不是根本有些投稿我根本就收不到,无奈 ing 。好在今天正式截稿了,忘掉以前,继续向前!!接下来我要把这 400 多篇文章分配给将近 70 个专家学者审稿,浩大的工程喔,明天吧,明天开始:)
2004 年 4 月 26 号 北京 清晨
    北京中科院计算所北楼二层会议室,坐着大会主席李华研究员、程序委员会主席李晓维研究员等 6 位专家。我们坐了一夜的火车,带着 60 多个专家的审稿结果, 300 多篇被录用的文章,其中有 120 多篇是专家推荐可以在核心杂志上发表的,专程来到这里进行对推荐文章的第 2 轮复审工作。在场的专家谈笑风生,一会各自审阅,一会集中讨论,如此轻松的环境下,我在想那些作者要是知道的话,一定很紧张,谁不想自己的文章被大会推荐呢。
   补叙:这个过程从早上 8 点持续到晚上 11 点,中间只是吃了餐简单的午饭,那 120 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都取得最终的胜利,最后真正通过第 2 轮复审的只有 70 多篇。
2004 年 4 月 30 日 合肥工业大学 VCC 实验室 晚
 10 点了,窗外的学校操场漆黑一片。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我跟几个师妹还坐在电脑前向 300 多个作者分别发着录用通知、不录用通知、推荐通知、修改通知,一个节日应该是一件事情的终点,另一件事情的起点,希望作者都能在五一前后收到信,没录用的表示遗憾,推荐的表示祝贺,仅是录用会议论文集的也会很高兴吧。
2004 年 6 月 20 日— 7 月 10 日
   修改稿被陆陆续续地寄回,同意发表的作者也将版面费寄来了,学会秘书杨孙梅老师一天跑几趟邮局去查看汇款单,再对每一张汇款单都做详细的记录,生怕遗漏了哪篇文章导致最后没发表。临近 8 月,面对格式千姿百态,排版花样繁多的 200 多篇论文稿我手足无措,最后去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请教了编审张老师,拿回了一张统一格式的标准书,召集了几个师弟师妹,对那上边的专有名词以及编辑排版方法进行了实验和实践,终于搞清楚了,决定自己干。经过了一改、一校;二改、二校;三改、三校;用光了 8 包打印纸,每次出稿的时候打印机都热得好象要罢工,可是还是不放心, 1000 多页的出版物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几经修改还是有错,最后一狠心,送印刷厂了,真怕时间来不及耽误会议的召开。
2004 年 8 月 5 日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会议室
 还有 10 天就是报道日了,学院领导对这次会议很支持和关心,早在前几个月就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今天更是召来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群策群力。蒋建国院长对大家进行了思想动员工作,马有培院长给每个人布置了具体的工作。然后大家就是七嘴八舌出主意,找问题,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设想到,遇到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有备无患嘛。 10 天,似乎很长,但是在忙忙碌碌中或许会转瞬即过,希望这 10 天平安、平安、顺利、顺利 ……
2004 年 8 月 14 日 学校里 下午 18:00
 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论文集送到了会务组办公室,淡兰色的封面就象大家此刻的心情,风淡云清。会场布置好了,标语和精美的招贴画贴在了学校的各个门口,欢迎来宾的彩虹门迎风徐徐晃动,上有大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资料整理好了,整齐的堆放在一起,纪念品铁画上的迎客松似乎也在表达着自然与喜悦;来宾统计好了,为每个人专门制作的精美胸牌正在等待着主人的到来,当然车队和接站队伍也整装待发为了明天做一次主人。不过好象大家的心情都还是很紧张哦,毕竟这次会议初步统计的来宾就有 150 人之多,杨老师说脑袋乱乱的,总是很紧张的突然又想起来一件事,呵呵,当局者迷。
2004 年 8 月 15 日 家里 凌晨 1 点
 把注册来宾的分组报告整理好,我关上了电脑,躺到了床上。惊讶的发现我对那几百篇些作者名字和文章题目已然那么熟悉和亲切,以至于刚才打分组报告的时候看到注册的来宾就能想起来相应文章。半年多的 EMIAL 沟通, 6 个信箱,成百个地址,上千封信, 800 多兆的纪念,我不禁对这项烦琐的工作有了切实的体会。所有参加筹备工作的人现在大概都会有如释重负却又大事当前的感触吧,早上 6 点报到就要正式开始了,睡了,起来又是一场新的战斗,不知道谁是第一个报道的熟悉的陌生人呢?
会议服务队介绍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型计算机应用学会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 / CG)、第16届计算机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 已经圆满得拉下了帷幕。 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名专家、学者、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进行的同时,有一支有学生、教师组成的会议服务队一直活跃在代表的周围。
   两会的合办以及会议的深远意义无不扩大了整个学术活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会议规模之大,增加了的会务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会议安排之周全,提高了会务服务工作的难度。在会议的整个进程中,从筹划到行动,从创意到实践,从组织到协作无不凝结着会务组工作人员的热心、关心和劳心。
周到的服务是可见的,辛勤的汗水是可见的,真诚的笑容同样是可见的。从与会代表们到达合肥这座绿色科技之城的那一刻,大家就用自己灿烂的笑脸,热情的双手迎接着他们的到来。代表们从各地分至赶来,为了减少他们旅途的劳顿,提高工作效率,会务组派出了专门的接车队伍全天守候在火车站,以便将代表们安全快速地送到合肥工业大学的报到地点,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方便而又快捷的服务。骄阳的炽热,雨水的滂沱仍没有打散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从清晨的第一抹晨光直到漆黑的深夜,列车站里始终都摇晃着那面粉色的接站小牌,醒目而又让人倍感亲切。
   忙碌没有间断,热情同样没有间断。报到大厅的工作连续几天都在不停地进行,注册、登记、领书、赠送礼品、安排代表入住,这些看似简单的流水工作每一件,每一点滴都是不容忽视的。面对一些代表提出的疑问,工作者都能耐心地给予解答。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以最专注的精力投入到繁琐的工作中去。尽量不犯错,少出错,给会议进程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润滑剂,减少阻力。
会议的主战场是工大的学术报告厅,可以容纳 300 人,此次会议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特邀报告和分组报告都是在这座报告厅里进行的。会场工作是一份需要用心和细致的任务,期望代表们能够在一个舒适而又宽敞的环境中更好的感受学术的氛围,吸收知识的闪光点,交流研究的心得,从会场的布置,到灯光、温度的调节乃至看似平淡的茶水供应都凝聚着会务工作人员的心思和汗水。为了给代表们提供更为周全的服务,大会还专门在报告厅内设置了多台可供上网的机器,方便他们的需求。点点滴滴都渗透着组织人员的重视和认真,工作人员的辛劳和努力。
   代表们的食宿更是服务工作的重点,与会代表都是来自全国各个地区,饮食习惯差异较大,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尽量在餐桌上提高食物的多样性和品质。考虑到夏季的酷暑,为了代表们在异乡能够感受到夏日水果的甘甜,我们的服务人员不畏烈日,买来水果,一包包分发到代表们的房间,可谓周到入微。大会还邀请代表们欣赏了极具安徽特色的黄梅戏表演,以主人特有的热情好客来款待大家。
九华山、黄山的旅游途中,服务人员的工作仍旧不能放松,有些代表的年龄较高,乘车、登山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作为工作人员也好,作为普通的学生、老师也罢,大家伸出自己的双手,搀扶着老人,替他们分担肩上的重量,让旅途中充满欢乐,充满笑声,洋溢着温馨。
诚然,会务的一切服务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会议更圆满、更精彩、更难忘;让代表们带着希望而来,带着收获而归,这支服务队为工大、为合肥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一份心,相信他们的辛苦与汗水是值得的!
通讯录
下载